原標題:小微企業電商貸的崛起與新挑戰 來源:投資者網
成也電商,敗也電商。電商平臺上的小微商戶作為“小微企業”的新生代,得以低門檻、低成本地創業、展業。但同時,由于他們大多數是網絡店鋪或小商品,沒有實體的門店、固定資產做抵押,也沒有像樣的庫存用以價值評估,在融資的問題上,金融機構對這類小微商戶長期存在著惜貸現象。
2018年底,商務部數據顯示全國網上零售額突破9萬億元。得益于電子商務的成熟與大數據風控的發展,國內電商小微企業融資從“無人問津”到小貸公司、傳統銀行、互聯網銀行等多類金融機構相繼服務,電商類小微企業信貸問題得到了解決。
1。 小微企業電商貸的興起
電商貸是小微企業智能信貸中起步最早、發展也相對最為成熟的小微智能信貸場景類別。
從2010年開始,在阿里巴巴、復星、萬向、銀泰等股東的推動下,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成立,注冊資本6億元,成為全國范圍內首家面向電子商務領域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小額貸款公司,電商貸由此進入小微企業貸的范疇。
電商貸主要由四方參與者組成:電商平臺、小微商戶、傳統金融機構(以小貸公司、銀行為主)與金融科技服務商。電商貸主要授信邏輯是:小微商戶在某一電商平臺開店并經營一段時間后,平臺會積累商戶一定的信用數據和行為數據,并基于這些數據給與一定額度。這類企業信貸往往具有期限短、靈活性高、隨借隨還的特點。而且當商戶按期還款后,通過自己的信用資質獲得貸款額度的進一步提升(總額度為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
主要分為兩種運作模式。第一種,可以簡單理解為電商導流模式。電商對接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服務商,服務商為電商平臺量身定制一套小微企業信貸解決方案,并對接金融機構實現信貸全流程。這種模式下,電商只需要與金融科技服務商對接產品需求,完成少量開發工作,由服務商來完成剩下的產品設計、流量篩選、流量運營、資金方對接、貸后管理等信貸環節。比如2017年品鈦與微店推出小微企業電商貸,由品鈦與微店完成產品開發與對接后,由品鈦負責獲客、初篩、決策輔助等貸前環節,并對接金融機構進行后續的貸中、貸后等。
第二種模式,則由電商自營金融。這類電商不僅僅想開發小微信貸功能,還希望能夠深度參與信貸流程,運營金融資源與渠道。在這種模式下,電商與金融科技服務商會共同參與產品開發設計以及貸前、貸中、貸后的全流程。通常情況下,這類電商愿意自己對接金融機構資金(有時是電商自營牌照),從而可以更全面的滲透平臺的各類金融產品;部分情況下也會由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提供商來連接金融機構資金。
這種模式下,小微商鋪與電商平臺可以建立長期穩定的信貸關系。從客戶體驗上來看,電商針對復貸客戶,可以縮短審核時間并提高貸款額度,有助于平臺內小微商戶的存續經營;對電商自身而言,也促進了電商平臺的流量變現,將交易用戶轉化為金融用戶。
2。電商貸,從邊緣到主流
2010年到2015年左右,國內大小電商百家爭鳴,有綜合電商阿里、蘇寧,也有垂直領域的唯品會、貝貝網等。隨著阿里小貸的示范效應,不少電商開始涉足小微企業信貸。但此時的電商流量與渠道分散,電商缺乏自主開發能力,議價能力不強,合作模式以導流為主,資金方也以小貸公司為主。
2015年電商貸進入成熟階段,電商平臺二八效應越來越明顯,從前分散的電商貸流量越來越集中在頭部電商,電商平臺體系內擁有交易數據、支付數據、物流數據等核心數據,他們也因此把控住了優質資金方與最先進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服務商。部分電商巨頭開辟互聯網金融業務,從場景流量,到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到資金對接實現體系內閉環,比如阿里巴巴基于天貓淘寶場景,由螞蟻金服提供金融科技支持,再對接到螞蟻微貸與阿里小貸機構,自耕自耘。阿里、蘇寧、京東、唯品會等主流電商們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小貸牌照,電商貸成了巨頭們的天下。
本文地址://www.110tao.com/dianshanglingshou/85283.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